责编:陈凯欣
2025-04-08
2025年4月2日,是第十八个“世界孤独症日”。孤独症,也被称为自闭症,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主要特征是社交交流和互动的困难、兴趣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。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们可能显得与世界保持距离,因此他们被形象地称为“星星的孩子”。
对于孤独症,公众存在哪些误解?如何尽早识别并干预孤独症?我们通过权威渠道进行了深入了解。
理解孤独症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黄颐认为,孤独症并不是单一的状态,而是一个谱系障碍。这意味着每个孤独症患者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。有的孩子症状较轻,能够正常上学和生活;有的则需要更多的帮助。黄颐指出,“孤独症并非罕见,患者并非拒绝社交,而是存在社交模式的异常。” 例如,一个10岁女孩敏敏在角落里玩手指时显得有些孤僻,但当老师用她喜欢的恐龙玩具互动时,她会主动交流。部分患者通过特殊方式表达需求,如拉着别人的手去拿物品或对感兴趣的话题表现出强烈的分享欲望。黄颐认为,在社交训练和兴趣引导下建立沟通后,孤独症患者可以主动发起简单的对话。
需要注意的是,孤独症并非由父母的教养方式造成。它是由遗传易感性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遗传因素占70%至95%。
药物能否治愈孤独症?黄颐表示,“针对核心社交障碍目前尚无特效药。”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社交技能的干预训练和个性化教育。
黄颐认为,“我们需要构建的不是‘治愈框架’而是为不同神经类型的人提供支持网络。”
许多家长对孤独症典型症状有一定了解,但往往忽视一些轻度症状。他们可能会误以为孩子能说话、能够表达需求就没有问题了。实际上,孤独症患者的社交障碍程度、刻板重复行为、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。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瑜解释说,“孤独症患者像是被一个‘罩子’包裹着。”有人完全隔绝于世界之外;有的则有孔洞可以与外界简单互动或单向输出。
早期发现与干预至关重要
王